蜗牛是一类陆生软体贝类,杂食性,以取食绿色植物为主。在园艺上蜗牛取食花卉、蔬菜等植物,造成危害。为害花卉的主要蜗牛种类,在江南以灰巴蜗牛、江西巴蜗牛,野蛞蝓和嗜双线粘液蛞蝓为主。 蜗牛的形态和活动习性都比较特殊。蜗牛外部有坚硬的外壳起保护作用,身体藏于壳中,活动及取食时才伸出壳外,靠腹足伸缩运动而爬行,爬行时分泌粘液,粘液遇空气便干燥而发亮,从而在爬行过的地方留下粘液之痕迹。蜗牛有特殊的舐刮式口器,用来刮锉植物幼嫩组织,造成植物组织失绿、干裂,严重成缺刻或孔洞,甚至把花卉等幼苗的茎刮断。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活,有十分明显的昼伏夜出性(但阴雨天例外),寻食、交配及产卵等活动一般都在夜间或阴雨天进行。蜗牛遇不良环境如干燥、异味刺激等,能迅速将腹足收缩于壳内,并分泌粘液,在壳口外形成厣膜,以保护自己,渡过不良环境。最为特殊的是有明显的越冬和越夏习性。一般蜗牛在10—35度温度范围内均可取食活动,以16—25度为最适宜,但当旬平均温度降到10度以下,相对湿度(RH)少于76%时,进入越冬; 而旬平均温度高于25度,RH少于65%是进入越夏, 但在越冬越夏期间, 如果温湿度适宜, 蜗牛可立即恢复取食活动, 如冬季温室中或夏季降雨降温等都能立即恢复其活动。 蜗牛一般以幼、成贝在草丛、瓦砾、土壤裂缝及作物根际土中等处越冬。当气温升至10度以上是就开始活动。江南地区蜗牛一般一年有二个为害高峰期,4—6月份和9—11月份。此两时期也是蜗牛的产卵高峰期。蜗牛的卵多集中产于2—4cm深的疏松土层中,如在花卉植株的根际,产在一处的卵有粘液将其粘接成卵堆。蜗牛卵在阳光下直接暴晒会破裂。 防治药物 以前用来防治蜗牛的药物比较多,防治效果参差不一,现把防治药物归成触杀剂,拒避剂和诱杀剂三大类,作概括介绍: 触杀剂:主要有生石灰和食盐(NaCl) 。食盐早期使用较多,特别对家庭中出现的黄蛞蝓时使用灭杀效果可以,又无毒副作用,但大面积田间使用几乎无效。生石灰在干燥情况下,对蜗牛的隔离作用相当好,直接接触,亦能杀死蜗牛,是农村早期防治蜗牛的主要药剂,蜗牛在人工捕捉后,集中灭杀一般亦用生石灰处理。其原理是蜗牛身体接触此类药物后,高浓度的药物使蜗牛大量排出分泌液而脱水致死。 拒避剂:主要是氨水。此类药物多为挥发性较强的含氨化合物。氨水用来防治蜗牛,低浓度时能起到抑制蜗牛的危害,但杀灭蜗牛的效果不佳,高浓度对作物影响极大,但高浓度是用来杀灭捕捉到集中在一起的蜗牛,效果甚佳。原理主要是氨水气味刺激蜗牛身体,急速降低蜗牛体温而促使蜗牛缩回壳中而闭合,接触药物较多时,亦可使蜗牛腹足冻僵不能缩回壳内,并排出分泌液,导致大量失水死亡之情况。 诱杀剂:可分有机类和无机类。无机类诱杀剂如砷酸钙等砷制剂,80年代前主要用此类药物来拌合饵料来诱杀蜗牛和蛞蝓,有一定效果,但不甚理想,后因污染环境而被禁用。有机诱杀剂,诱杀蜗牛效果明显,此类药物多含多聚乙醛,如江苏产的灭蜗灵,瑞士产的颗粒剂嘧达等对蜗牛的诱杀效果均佳。愿理是引诱蜗牛取食药物,使蜗牛中毒,腹足缩不回壳体中,蜗牛大量排出分泌液,失水而死。此类药物用量少,对环境较安全,使用方便,防效显着。 防治方法 蜗牛的防治,可通过一种或几种或联合几种方法来达到,方法如下: 1.人工捕捉:即在蜗牛取食或休眠期人工捕捉蜗牛,而后集中杀死,也可以于傍晚设置蚕豆、绿肥或油菜等叶堆,用以诱杀蜗牛,而后集中杀死。人工捕捉是最直接、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家庭养花过程中最常用。 2.园艺防治:在蜗牛产卵期,翻耕土壤,使卵粒暴露让其暴裂或深翻土地20—30cm,深埋蜗牛,也可亩施碳酸氨肥料50公斤,对防治蜗牛,减少虫口基数,均有明显效果。 3.药物防治:在蜗牛活动期,撒施有机诱杀剂6%嘧达颗粒剂,每亩用量0.468公斤,可在雨天施用,亦可在水田中施用。或8%灭蜗灵颗粒剂亩施1公斤(以晴天施用为准)。一般施用一次即可控制,但防治幼螺时应补施一次,诱杀效果极佳。 4.生物防治:保护蜗牛的天敌,如步甲和萤火虫,亦可在大田内放养鸭子,啄食蜗牛,减少蜗牛数量。(楼晓明、樊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