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在线6月28日消息:廊桥,即有廊屋的桥,它是一种富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中国古建筑。廊桥主要有木拱、石拱、木平和石下四种,其中以木拱廊桥居多。有关专家考证,全国木拱廊桥仅存106座,分布于闽浙相邻的福建省寿宁、屏南、周宁、政和和浙江省泰顺、景宁、庆元等县。近年来,廊桥文化逐渐引起全国关注,闽浙两省也积极联合将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人们在整理廊桥文化资料时发现,廊桥的建造技术竟然流传数百年从未断绝,其传人郑多金老人至今仍健在于福建寿宁县。 一 今年79岁的郑多金老人被人称为廊桥孤匠。据有关专家考证,国内目前尚健在、唯一能够独立主持建造木拱廊桥的民间匠人,就是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东山楼村的郑多金老人。 福建寿宁县拥有19座木拱廊桥,是全国数量最多的一个县,年代序列也最齐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当年,郑多金父亲郑惠福是寿宁县有名的木匠师傅,盖房手艺祖上相传。同村祖传修建木拱廊桥的匠师徐泽长,由于尚未娶妻,为了不让造桥绝活失传,他选定郑惠福为其衣钵传人。 1923年,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了师,很快就学习掌握了建造廊桥技术,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造桥之旅。徐泽长去世后,19岁的郑多金就跟随父亲跋山涉水,四处奔走,协助修建了11座木拱廊桥,足迹遍布闽浙边界各地。福建福安市潭头镇潭溪桥桥梁上至今还墨书寿邑东山楼村木匠郑惠福、郑多金。郑家父子仗着一手绝活,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郑多金逐渐学有所成。1967年,40多岁的郑多金终于主持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座木拱廊桥寿宁县下党乡的杨溪头大桥。但他没想到,这也是他建造的最后一座廊桥,也很可能是中国最后建造的木拱廊桥。 随后,闽浙山区纷纷建造石头桥,木拱廊桥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郑多金虽然时有被雇请参加修缮廊桥,但这位身怀绝技的造桥巧匠,却再也找不到主持建造廊桥的机会了。他便干脆务农,以种菇为生。 二 时光流转到了21世纪。没想到,郑多金老人又有了用武之地。 随着福建省重点工程寿宁县牛头山水电站建坝蓄水,位于深山峡谷电站库区淹没区内的寿宁县芹洋乡张坑、长濑溪两座木拱廊桥需要异地迁建。这两座古廊桥分别建于清道光八年、九年,称姐妹桥。牛头山水电站于2002年12月开工建设后,为使这两座古廊桥文物不致消亡,文物保护部门和当地政府与业主进行磋商,由业主出资100万元对两座古廊桥进行拆迁重建。遵照当地乡民的意愿,以保护原有的景观,将新桥址选在电站库区附近原址上游二三公里的丰谷峡。 听闻消息后即摩拳擦掌的郑多金老人终于披挂上阵。2006年2月6日,随着福建省文化厅批复了寿宁县两座古廊桥的搬迁方案,两座古廊桥的迁建工程拉开了序幕。担任两座古廊桥迁建工程技术顾问的郑多金老人,带着徒弟郑多雄及当地的能工巧匠,一同扎进深山,进驻迁建工地。 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迁建古廊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复杂工程。从旧桥标注位置记号、拆除搬运,到新址原貌重建;从新桥奠基、动工、架马、丈槁、上梁,到结合各项民俗活动,程序严格,一丝不苟。郑多金老人,就像回到了当年,精神抖擞地指导着工人们搭建脚手架,做好迁桥的各项工作。老人对当年建造廊桥的往事仍记忆犹新,非常细心地与施工单位探讨着如何不改变古廊桥原貌,保留桥梁柱上墨书捐款人、建桥时间、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如何避免拆建、运送过程中的损坏等繁琐问题。 风雨廊桥,几多梦想。古廊桥的搬迁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它不仅圆了郑多金老人的造桥梦,也是老人完整传授木拱廊桥造桥技艺的最后机会。让我们祝这位大匠心想事成!郑峰 |